輕鐵
1982 | 香港電車有限公司表示對西北鐵路有興趣 |
---|---|
1983 | 香港電車有限公司退出西北鐵路計劃;政府邀請九鐵興建西北鐵路 |
1984 | 九鐵同意興建西北鐵路 |
1985 | 第一期動工興建 |
1987 | 首批列車到港 |
1988 | 第一期通車 |
1991 | 屯門支線啟用 - 屯門碼頭-安定 |
1992 | 屯門支線啟用 - 三聖,市中心-兆康 |
1993 | 天水圍支線啟用 |
1995 | 天水圍支線第三期啟用 |
2003 | 天水圍支線第四及五期啟用,屯門,兆康及元朗總站的改建工程亦同時完工 |
2004 | 屯門青麟路架空路軌工程完工 |
2007 | 兩鐵合併,港鐵接管輕鐵營運 |
2010 | 六月中,一批輕鐵站易名 |
由計劃到建造
早於七十年代,當政府計劃發展屯門為新市鎮時,政府經已有計劃當區內人口增長到某程度後,興建一條輕便鐵路系統,並且已在區內預留空間給這條鐵路。
八十年代初,香港電車公司曾經表示有興趣參與這『西北鐵路計劃』,當時,電車公司構思以類似在港島的雙層電車來運行,唯到八三年初,香港電車公司退出。在同年年尾,香港政府便邀請了當時剛成立的九廣鐵路公司參與興建及營運這『西北鐵路』。於時,九鐵與政府於八四年中同意興建『西北鐵路』,以輕鐵模式連接屯門及元朗新市鎮。
輕鐵第一期於一九八五年十一月開始動工興建,而首批輕鐵亦於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運抵本港。
起初,輕鐵第一期原定於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啟用,但因在啟用前發生多宗意外,故此通車日期就改了在同年九月十八日了。輕鐵第一期當時路線長23.35公里,共有41個站,以七十部列車行走。
營運
輕鐵第一期於一九八八年啟用後,其網絡亦隨即擴展。九鐵於九一至九二年期間,先後再增建了三條屯門支線,共4.9公里長,有10個站。九三年初,為配合天水圍的新市鎮發展,輕鐵的首段天水圍支線啟用,在九五年三月,天水圍第三期支線亦開始啟用。
二零零一年,為配合西鐵的通車及天水圍的發展,輕鐵正式動工興建連接銀座、天湖、天慈及西鐵天水圍站的天水圍支線第四期,及位於天水圍預留區的天水圍支線第五期。另外為配合乘客轉乘西鐵,輕鐵亦改建新發﹝即現時屯門站﹞、兆康及元朗總站。在二零零三年十二月,天水圍支線第四期及第五期通車,而屯門,兆康及元朗總站的改建工程亦同時完工。
為提高輕鐵的安全及減少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影響,輕鐵繼將屯門鄉事會路及杯道路一段架空化後,輕鐵亦於二零零二年展開屯門青麟路架空路軌工程,有關工程於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完工。
兩鐵合併
隨著兩鐵合併,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二日零晨,當由九鐵營運的輕鐵尾班車駛出之後,港鐵於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二日清晨正式接管了輕鐵的營運。 合併,除了令列車上和車站設施上的九鐵標誌換成港鐵標誌外,服務方針及質素並未有太大改變。
車站易名 (2010)
隨著港鐵於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三日調整票價,港鐵亦同時為輕鐵十個車站修改名稱,以示統一。
易名前 | 易名後 | 註 |
---|---|---|
屯門碼頭總站 Ferry Pier Terminus |
屯門碼頭 Tuen Mun Ferry Pier |
刪除『總站』/『Terminus』 |
三聖總站 Sam Shing Terminus |
三聖 Sam Shing |
刪除『總站』/『Terminus』 |
元朗總站 Yuen Long Terminus |
元朗 Yuen Long |
刪除『總站』/『Terminus』 |
輕鐵車廠 LRT Depot |
輕鐵車廠 Light Rail Depot |
更改輕鐵英文名稱 - 從LRT改為Light Rail |
山景南 Shan King(South) |
山景(南) Shan King(South) |
統一中英文名稱格式 |
山景北 Shan King(North) |
山景(北) Shan King(North) |
統一中英文名稱格式 |
大興南 Tai Hing(South) |
大興(南) Tai Hing(South) |
統一中英文名稱格式 |
大興北 Tai Hing(North) |
大興(北) Tai Hing(North) |
統一中英文名稱格式 |
塘坊村 Tong Fong |
塘坊村 Tong Fong Tsuen |
英文音譯名稱補回『Tsuen』(村)字 |
大棠道 Tai Tong Road |
大棠路 Tai Tong Road |
更改中文名為正確路名 |